AI時代,我們還需要LabVIEW嗎?
身為一個LabVIEW工程師。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:在這個AI寫程式的年代,我們還需要LabVIEW嗎?
講結論:要!
做為一個重度AI使用者,我自然探索各種AI寫程式工具。事實上在這個時代,Google有超過25%的程式由AI撰寫[1],Microsoft表示大約有20~30%的程式由AI撰寫[2]。行業巨頭Anthropic更表示風靡Vibe Coding界的Claude Code有80%程式碼都由AI完成[3]。
LabVIEW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三個大優勢:
- 快速開發
- 圖形化介面
- 深入的硬體支援
AI幻覺(Hallucination)對儀控的致命風險
AI 最為人詬病的問題之一,就是「幻覺」(Hallucination)。它會自信地產生看似合理卻完全錯誤的資訊。在一般軟體開發中,這可能只會導致程式錯誤或功能異常;但在儀控領域,這卻是致命的。 想像一下,AI 為你的馬達控制程式產生了一段錯誤的指令,導致馬達超速運轉;或是在讀取壓力感測器時,給了一個不存在的函式,讓系統誤判壓力正常而導致工安意外。這些都不是可以簡單重啟解決的問題,而是可能造成昂貴設備損壞,甚至危及人員安全。 LabVIEW 的價值在於其確定性與可靠性。它不是猜測,而是精確的邏輯實現,這在分毫都不能出錯的自動化與量測應用中,是無可取代的。AI看不到儀器
AI很會讀書,但它從沒進過實驗室。AI的知識全來自網路上的PDF和說明書,它能背出示波器的所有規格,卻不知道你桌上那台的BNC接頭有沒有鎖緊。接地干擾?訊號飄移?這些工程師每天處理的「鳥事」,對AI來說就像是異世界魔法。 但LabVIEW不一樣,它就是為了這些「鳥事」而生。在寫下第一行程式前,我能用NI MAX先跟我的DAQ卡「打聲招呼」,確認每個通道都正常。流程即程式
為什麼自動化工程師喜歡LabVIEW?因為我們的思考方式就是流程圖。從「啟動馬達」到「讀取溫度」再到「壓力過高時停止」,這整個流程,在LabVIEW裡幾乎是直接「畫」出來的。你的程式,就是你的設計藍圖。 這點AI生成的程式碼就差遠了。就算AI能給你上百行完美的Python,但三個月後,當另一個同事(甚至是你自己)要來維護時,誰能快速看懂那錯綜複雜的邏輯?LabVIEW的圖形化程式碼就像一份共通語言,讓機械、電機、軟體工程師都能圍著同一張「藍圖」溝通。這不是什麼花俏的功能,這是工程實務的硬需求。優秀的硬體支援
連接新硬體,是工程師的惡夢之一。你要去K那本厚厚的通訊協定手冊,處理底層的VISA、TCP/IP,一個指令一個指令地試。AI現在也許能幫你看手冊,給你一段看起來像樣的程式碼。但然後呢?連線不穩怎麼辦?儀器沒回應怎麼辦?你終究還是得親自下海去debug,花費的時間可能比自己寫還多。 LabVIEW最強大的地方,就是它數十年累積下來的「軍火庫」,也就是上萬種儀器的驅動程式。這是NI和各大廠商真金白銀砸下去開發、驗證過的。對我們來說,這代表著「隨插即用」的安心感,讓我們能把時間花在真正的挑戰上,而不是在搞定通訊這種基本功。如何使用AI輔助LabVIEW開發
在NI推出他們專屬且能用的Code Assistant之前,我們顯然不能期待跟寫Python一樣「講一句話完成一個程式」,但這不代表我們沒辦法搭上AI這台高速列車。 AI很會讀書,那就讓他讀書,落落長的儀器手冊丟給NotebookLM,讓他讀完,問問題還會附上原文。還有更多的AI使用技巧......我偷偷藏在課程裡啦!無情工商時間
咳咳...講了這麼多,還是要宣傳一下。無論你是已經會LabVIEW卻不知道怎麼發展他的超強潛力,
或是你看到那些線就頭痛,
甚至你還不會LabVIEW都沒關係!
陽明交大推廣教育中心推出LabVIEW課程啦!
基礎班|8/30–9/20(每週六)從零學 LabVIEW,打好自動化基礎
進階班|10/18–11/8(每週六)帶儀器來,學 SDK 串接,還有最新 AI 大型語言模型輔助開發!
交大推廣教育中心:報名連結 8/11前報名享早鳥優惠!
參考資料
[1]: AI Writes Over 25% Of Code At Google—What Does The Future Look Like For Software Engineers?
留言
張貼留言